新能源车险期待“更优解”

智能水平高、驾驶体验好、用车成本低,新能源汽车“真香”;但投保难、续保难、保费高,新能源车险却“香”不起来。
智能水平高、驾驶体验好、用车成本低,新能源汽车“真香”;但投保难、续保难、保费高,新能源车险却“香”不起来。

自新能源车险专属产品推出以来,财险行业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能力持续提升,但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消费者投保难、续保难等苗头性问题。为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提高新能源车险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消费获得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险司近日向各监管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各有关财产保险公司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愿保尽保。”《通知》强调,各财险公司要严格依法做好新能源汽车的交强险承保服务,不得拒绝或者拖延承保交强险,不得在签订交强险合同时要求投保人签订商业保险合同或提出其他附加条件。大型财险公司要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承保新能源车商业保险,确保实现愿保尽保,满足消费者的保障需求。此外,《通知》指出,要全面排查整改,取消不合理承保限制,不得在系统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对特定新能源车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

在监管方面,《通知》要求强化市场监管,从快从严查处。各监管局财险处要加强市场监测,及时解决消费者反映的新能源车投保难、续保难问题,同时对违规拒保的保险机构和相关责任人依法严肃处理。

政策导向明确,监管力度到位,《通知》的下发,必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眼下新能源车险市场的乱象,是为消费者谋福利的大好事。笔者相信各财险公司会积极执行,但同时也会根据市场变化和风险情况调整承保政策。说白了,想要彻底根除新能源汽车“投保难、续保难、保费高”等问题,还需要分析其深层次原因。

新能源车险投保难、续保难、保费高,车主委屈,保险公司也叫冤,因为不少新能源车型的赔付率相当高,保险公司不但不赚钱,反而还赔钱。太保产险管理层曾透露,新能源汽车出险率高出燃油车出险率近一倍,汽车出行同比大幅提升,对新能源汽车承保成本构成一定压力,综合成本率超100%。

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高有其客观原因。首先,新能源汽车的零整比更高。因为“三电”系统生产渠道较为单一、供小于求、原材料价格曾经居高不下,导致成本较高;加之新能源汽车采用了更多新材料、新科技和智能化部件,成本比燃油车有所提升,新能源汽车零整比高于传统燃油车,会直接传导到车险费用上。比如,“三电”系统在新车成本中约占整车价格的70%~75%,且维修价格更贵;一些新能源车型采用全铝一体式车身,碰撞后不易钣金修复,只能一体更换,出险后的赔付金额要较其他车型更贵。

其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相对较小。保险的原理是大数法则,即积累的数据越丰富,保险公司越容易对此类车型的赔付率水平有所评估,进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保费。然而,尽管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突飞猛进,但总体保有量仍与燃油车不在一个量级。

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完全掌控维修和配件。特斯拉、小鹏、蔚来、理想等品牌,目前纷纷在主要城市建立直营维修中心,且配件直接由这些品牌供应,导致这些品牌车型的维修渠道是惟一的,配件价格是厂商确定的,保险事故车维修成本较高。这些因素使得保险公司对于新能源汽车保险维修成本预期不乐观,所以只能把预期成本加入到保费中,即上调费用甚至直接拒保。

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因为缺乏新能源汽车出险数据的支撑,缺乏对维修成本的掌控,为了更好地覆盖风险才出此下策,把拒保和高定价当成自保的武器,但这并不是保险公司的初衷,因为暴利和拒保只会导致车主弃保。只有当保险公司积累起足够的数据基础和理赔经验,并经过实践检验,保费和业务才会回归到合理的轨道。

当然,扭转新能源车险“车主喊贵,险企叫亏”局面绝非朝夕之功。车险市场亟需一套能够平衡主机厂、保险公司、维保体系和用户利益的售后服务规则,这要靠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多方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只盯着保险公司。

版权声明

本文收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