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爬坡
2月7日,吴清接棒易会满,出任证监会
第十任主席
,中国证监会正式“换帅”。
这则消息也被视为股市的一大利好。
今年以来,股市走势极不寻常,A股持续下挫,上证指数多次击穿2700点。2月5日早盘,A股三大指数创下新低,沪深京三市下跌个股超5000只,其中,近3500股跌超9%。当天午间休盘,跌停个股超1000只,A股历史上第21次“
千股跌停
”上演。
当天,上证指数一度下跌3.04%,触及低点2635.09,再创年内新低,市场情绪降至冰点。
2月5日当晚,证监会发文,措辞相当严厉。在《严惩操纵市场恶意做空 切实维护市场稳定运行》中,证监会称,操纵市场恶意做空,严重侵蚀老百姓的“钱袋子”,已经站到了全体股民的对立面,扰乱股市健康稳定运行的正常节奏。
证监会表示,将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坚决重拳打击,
让胆敢违法操纵、恶意做空者“倾家荡产、牢底坐穿”
。在此警示,莫要以身试法、火中取栗。
2月6日,A股低开后持续上攻,当日收盘,三大股指全部翻红,上证指数大涨3.23%,创业板指、深证成指均涨超6%。
2月7日,市场全天成交量自去年11月下旬以来,首次突破1万亿元,主要指数再度走强。
对于今年一月以来的市场走势,有人认为,虽然上证指数并未跌破2600点,但实际上大量中小盘股已经腰斩,积压许久的市场情绪在1月集中爆发,才出现千股跌停的惨烈局面。
当然,也存在不同观点。不过,在开启上涨行情方面,外界多有普遍共识,在市场重新开启上涨行情前,将有一波凶猛的“出清”。
那么,已经持续了三年跌势的A股,是否已经跌到底了?愈一个多月的大幅下跌是否为最后一跌?这次大跌的根源是什么?何时可能开启上涨行情?
01 “千股跌停”
2024年第一个月,A股急速下跌,上证指数从近3000点,多次跌破2700点,市场情绪降至冰点。
1月2日是今年第一个交易日,截至收盘,上证指数为2962.28点。此后,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大盘震荡下行,多次击穿2700点。
期间,从1月18日开始,多次上演日内反转行情。从当天至1月24日,周内股票ETF成交达4708亿元,净流入1044亿元。其中,4只沪深300ETF和1只上证50ETF获得大额资金增持,合计净流入1034亿元,大额资金通过个别宽基ETF托底信号显著。
1月24日,在多部门合力稳定市场预期下,上证指数收复2800点。
不过,下跌态势并未扭转,2月5日,
A股上演“千股跌停”景象
,当天开盘,三大指数创下新低,上证指数一度触及2635.09点,截至收盘为2702.19点。
这一天,沪深京三市下跌个股超5000只,其中,近3500只跌超9%。当天午间休盘,超1000只出现跌停。
其实,近1个多月的下跌,并非仅仅是这一个多月,把时间线拉长来看,近三年来,A股一直在震荡中下挫,可谓下跌已久。
2021年2月18日,上证指数
创下阶段性高点,达3731.69点
,从此时开始,A股便开启了下跌行情。如果从彼时来看,截至今年2月5日,上证指数已下跌约29%,深证成指下跌约45%,创业板指下跌约50%。
在大盘指数震荡下行之下,大批个股市值腰斩,股价不断创下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央行等部门一直在合力稳定市场预期。2月6日,证监会召开座谈会,强调上市公司要切实承担提升自身投资价值的主体责任,主动提升投资者回报,积极维护市场稳定,合力提振投资者信心。
当天,中央汇金发文称,充分认可当前A股市场配置价值,已于近日扩大ETF增持范围,并将持续加大增持力度、扩大增持规模,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房地产、消费、民营经济是影响A股走势的重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7月18日发布《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以来,证监会、央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
已发布110多项促进房地产、消费、民营经济发展等一揽子政策
,以此活跃资本市场。
但实际走势并不乐观,政策一直在发力,A股并不买账,大盘指数在震荡中持续下挫。放眼全球,2023年A股在重要指数中增速排名依然靠后,上证指数全年下跌3.70%,深证成指全年下跌13.54%。
对比之下,纳斯达克全年上涨43.42%,日经225全年上涨28.24%,道琼斯工业指数全年上涨13.70%,印度NIFTY50指数上涨20.03%。
“如果没有权重股支撑,上证指数早已跌破2600点,可能还会大幅下跌!”在社交媒体平台,大量投资者评论称。
一边是政策不断释放利好消息,一边是大盘指数在震荡中下挫,那么,A股走势不及预期的根源是什么?问题出在何处?
02 根源是什么?
2024年首月,A股整体表现远不及预期,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要综合内外部因素来看。
流动性减弱,是影响A股下跌的首个“杀手”。此前,在美元加息周期影响下,全球资本涌入美国,大量投资者加大对美国市场的投资力度,A股外资流出造成流动性减弱。
国内投资者也未把资金投入股市,央行发出的“活钱”大多数被房地产所消化,
缺乏增量资金
,这种流动性短缺形成循环效应,投资者信心不断下降,市场增量资金越来越少。
这也是当今新发展格局下的时代背景。持续三年的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影响,在疫情防控整体结束以来,我国保障民生发展,并未通过大规模的强刺激手段发展经济,物价上涨压力较小。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对各领域中小微企业造成了极大压力,众多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产品积压、客户流失,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企业倒闭增多、就业岗位减少、职工收入降低,反映到投资上,
投资者信心不足
,不愿或不敢再将资金投入市场。
这也是人们为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而进行的抗风险性准备。
数据也有证明,据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人民币存款余额28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22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79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64万亿元。
可以看到,储蓄存款依然在增加,在面临未来各种不确定性下,人们更愿意将资金存入银行“吃利息”,为不愿意投入资本市场承担风险。
房地产市场低迷
,成为拖累经济发展、影响人们信心的重要原因。房地产从来都不是一个普通行业,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领域,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高达20%,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去十余年来,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一些房企为了追求规模和市场份额,盲目扩张、过度使用杠杆,导致产生了高负债、高库存等问题,可谓一直游走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如今市场行情转弱,各种问题立刻暴露无遗。
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房住不炒”,2017年3月,史上最严格的“限购令”在全国铺开,2020年起又实施严格的调控措施,房企收入和利润大幅下滑,融资难度和成本大幅增加,房地产业迅速进入寒冬。
多家知名房企出现资金危机,爆雷情况可谓愈演愈烈,动辄上万亿的高负债简直骇人听闻,这也直接导致商品房销售量大幅下滑,和地产挂钩的千行百业景气度持续下降。
2021年高峰时,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近18亿平方米,到了2023年,已下降到了11亿平方米左右,较大程度上拖累了消费和投资增长,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这是道氏理论创始人查尔斯·亨利·道的一句名言,虽然A股存在过度的投机属性,但把时间线拉长来看,这句话同样适用。
当然,除了经济面因素,A股本身依然存在各种问题,“
重融资、轻投资
”,这被广为诟病。2018年11月,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去年2月,注册制开始全面实施,这五年中有1900多家公司首发上市,募资约2.21万亿元,在迅速扩容之下,市场流动性承压。
目前,A股上市公司已达5311家(截止2024年2月17日),以美国为参照,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有赶超美国的趋势,要知道,美国资本市场已有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而A股仅发展了三十多年。
此外,
A股还面临大股东减持的压力
,根据Wind数据,在2019年至2023年注册制试点期间,限售股解禁股数市值约22.98万亿元,解禁规模比上个五年近乎翻倍。
针对大股东减持问题,证监会也曾有过发文。但是,大股东持股过于集中,依然是上市公司普遍情况,这在根本上为大股东减持创造了空间。
股市应当是投资场,散户是重要参与者,直接影响着市场的流动性强弱。但近年来,量化交易却利用散户所不具备的信息、交易等方面优势,从A股抽血,降维“收割”普通投资者。
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曾撰文指出,国内引进量化交易是为了增强流动性,但现在
量化交易已经沦为了一把大型“镰刀”
,对A股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市场流动性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进一步减弱。
有多位投资者也表示,量化交易的确增加了投资难度,普通投资者“被割”的概率大幅增加。因此在监管层面,依然需要有关部门发力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A股市场上高股息红利股受到追捧,这也可视为广大投资者避险情绪的反映。那么,到底该如何活跃资本市场?
最根本还要发展实体经济
,A股的投机属性被广为诟病,但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复苏对提振投资者信心有巨大拉力。
03 信心是关键
在多种因素综合下,A股在开年第一个月走势惊人,上证指数跌势一度触及2635.09点,出现“千股跌停”局面,那么,救市应该怎么救?关键要救什么?
实际上,如前文所述,今年以来,
多部门已经在合力稳定市场预期
。1月22日,国常会听取资本市场运行情况及工作考虑的汇报,强调“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
继国常会强调后,国资委、金融总局、证监会、央行等多部门先后出手。1月24日,国资委强调,央企要加强市值管理,重视增持、回购、分红。随后,证监会有关负责人首次明确,要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
当天下午,央行宣布降准,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
1月25日,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称,近期已推出50多项金融对外开放的措施,包括取消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取消外资参股、收购、增资金融机构的股权比例限制。
2月4日,证监会表示要倾听投资者声音,及时回应投资者关切、稳预期、稳信心,防范市场异常波动,排查违法违规线索。
但这些表态均未能扭转A股下跌态势,2月5日,A股大跌,三大指数创下新低,上证指数一度跌至2635.09点,沪深京三市下跌个股超过5000只,上千只个股出现跌停。
当晚,证监会再次发文,措辞极其严厉,证监会称操纵市场恶意做空,严重侵蚀老百姓的“钱袋子”,已经站到了全体股民的对立面,扰乱股市健康稳定运行的正常节奏。
证监会进一步表示,将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坚决重拳打击,
让胆敢违法操纵、恶意做空者“倾家荡产、牢底坐穿”
。
除多部门发文和表态外,在资金层面,多股资金通过ETF进场托市。通过近期盘面走势不难发现,在北向资金净流出情况下,A股大盘依然上涨,重要原因即是“国家队”通过买入上证50ETF和沪深300ETF护盘,叠加政策刺激,从而推动了大盘指数上涨。
那么,这种动作对于稳定市场信心到底有多大作用?要回答这个问题,依然要分析盘面走势。从近一周交易情况来看,虽然上证指数呈现反弹迹象,但中小盘个股依然处于“地平线”上,主要原因是权重股对大盘指数起到了支撑作用。
对于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
买在2700点,亏在3000点
”,看似是一则笑话,实际时有发生。
换句话说,在特殊条件下大盘指数存在一定的失真情况,虽然指数在上攻,但普通投资者依然在亏损,这并不能直接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
有投资者表示,当前市场症结是缺乏增量资金,目前依然是存量资金之间的博弈,对普通投资者十分不利。也就是说,
资金是暂时解开难题的一把钥匙
。
值得注意的是,在笔者调查时发现,当前多数企业均处于缺钱状态,普遍存在财务压力,不仅机构缺钱,个人投资者也缺钱。这就直接导致了不会有大量增量资金进场。
这似乎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相悖,截至2022年底,央行统计显示,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25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
到了2023年底,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28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
可以看到,从储蓄存款数据上来看,似乎市场并不缺钱。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上,据公开调查数据,这些存款资金
来源高度集中于少数群体
,大部分居民存款依然较少。
这会造成多种结果,一方面,很难有大量增量资金进场,对活跃市场的拉动作用并不大;二是储蓄存款越高,说明居民的避险情绪越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越大。
储蓄存款持续走高的背后,实际是信心问题
。
近五年来,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风云突变,大量中小企业经营面临困难,一些行业还处于恢复期,这极大地影响着就业市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
,虽然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就业规模稳步扩大,但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依然面临下行压力,就业形势依然承压。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未来难免会产生担忧情绪。和成熟市场相比,A股也存在一些制度性漏洞,包括“重融资、轻投资”、上市公司IPO数量发展过快、大股东减持等频繁发生,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极大影响。
活跃资本市场就要降低不敢投、不愿投的担忧,此外,
要把制度性建设当成长期重要任务,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
,对市场起到托底拉动作用,
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真正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并没有变,这为A股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巴菲特指标”广为人知,按照“巴菲特指标”公式计算,以2022年数据为参照,美国GDP约为25.47万亿美元,美股总市值为44万亿美元,比值大约为173%。而我国GDP为120万亿元,A股总市值为87.7万亿元,比值大约为73%。
对比来看,A股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增量规模大部分将由参与市场的投资者获得。因此长期来看,随着制度不断完善,以及经济的复苏发展,投资者理应提高信心。
04 触“底”了吗?
面对今年1月的急速下跌,一个疑问是,当前A股是否已经“跌透”、是否已经触底?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定义什么是“底”。
在《A股历史大底是如何炼成的?》中,招商证券策略团队以Wind全A指数为参考,将前期跌幅超20%、后期涨幅超30%的拐点,称之为“历史大底”。据此判断,自2005年以来,A股一共出现过
7次历史大底
。
换句话说,如果在7次历史底部大幅提高仓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有比较可观的收益。
而通过梳理过去多次牛熊市成因和走势,除几次特殊情况以外,可以看到,经济景气度是牛市产生的基础,经济衰退则预示着熊市的来临。
但问题是,如果投资者依靠经济景气度变化,判断是否处于拐点位置,这并不容易,尤其是A股普通投资者在信息、资源等方面均处于劣势,
想要把握拐点几乎毫无胜算
。
值得一提的是,股市和经济基本面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再加上政策对市场具有刺激作用,因此要看A股是否处于历史底部,至少要从三个维度判断,分别是
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
。
要注意的是,这三个“底”并非同时出现,同样会存在时间差。再者,这三个所谓的底部也无法直观呈现,所谓“政策底”,什么样的政策才意味着“触底”?所谓“市场底”,什么样的市场才会出现“市场底”?
无法直观看出,便很难判断是否已进入底部。
在衡量这三者之间,一个异常关键的指标——社融,起到了重要作用。社融是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作为经济实体融资的重要补充形式,社融弥补了单一银行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量供不应求等方面的不足。
和新增贷款量相比,社融是更广义的货币流通量统计指标,除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以外,社融数据统计还延伸到股市和债市等渠道,
可以相对更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资金的供求状况
。
梳理过去多次“历史大底”,不难发现,要想判断A股真正见底,除较为强烈的政策信号以外,
高社融增速要先行出现
。
当然,今时不同往日,国内外发展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往数据只能作为参考。但可以确定的是,新增社融增速加速改善,意味着实体经济获得的融资增加,相应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也会增加,企业的收入和盈利也将获得改善。
由此来看,社融的确是判断经济面和股市走势的重要指标,那么当前社融表现如何?
在《4大关注点—2023年社融回顾与2024年展望》报告中,国盛证券团队认为,2023年信贷、社融规模同比均多增,但同比增量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与全年经济走势一致。
同时,该团队认为结构欠佳,集中体现在居民中长期贷款连续两年同比少增、政府债券是社融主要拉动、M1增速持续回落等方面,
背后核心仍是需求不足、信心不足
,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进程受阻。
此外,
成交量也是判断走势的重要指标
,2月7日开盘后,早盘两市快速上涨后高位震荡,个股呈现普涨态势,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达到1.02万亿元。
这也是今年以来成交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全天延续反弹态势,市场回暖迹象明显。
当然,市场走势瞬息万变,据此也不能直接判断A股已经越过底部,即将开启上涨行情。
05 写在最后
在市场至暗时刻,如巴菲特、芒格等世界级投资大师,其动作皆有借鉴意义。
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崩盘,单日蒸发规模占当年美国GDP的10%,当天巴菲特损失3.42亿美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周内暴跌25%。
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并未选择抛售股票,反而和往常一样异常安静,巴菲特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用一生在践行“做时间的朋友”,巴菲特认为“预测市场没有意义,应该关注公司本身”。
正是在股市暴跌后,巴菲特于次年买入了可口可乐,在随后几十年时间里,可口可乐让巴菲特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股市和A股存在很大不同,再者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投资逻辑也不尽相同,因此是否为底部、是否为拐点、何时将迎来上涨行情,对这些问题的判断标准也不同。
但至少从当前来看,
投资者仍需保持谨慎态度、理性投资。
毕竟,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不下舞台,才有赢的机会。”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参考资料:
1.2023致投资者书.宽远资产.
2.建议规范量化交易,防止成为大型镰刀.泽平宏观.
3.4大关注点—2023年社融回顾与2024年展望.国盛证券研究所.
4.A股飞涨:不同寻常的信号.格隆.
5.A股历史大底是如何炼成的?—A股投资启示录(十九).招商策略研究.
6.A股究竟跌完了没有?远川投资评论.
7.寻路A股.财经.
8.A股探底,谁在多空对决?读数一帜.
9.投资大师如何度过至暗时刻.泽平宏观.
10.社融VS通胀:市场迷乱了.格隆汇.
11.股市的社融底和新一轮题材行情的起点.沧海一土狗.
12.“人人喊打”又“人人爱”的量化,有那么不堪又嗜血吗?奇偶派.
第十任主席
,中国证监会正式“换帅”。
这则消息也被视为股市的一大利好。
今年以来,股市走势极不寻常,A股持续下挫,上证指数多次击穿2700点。2月5日早盘,A股三大指数创下新低,沪深京三市下跌个股超5000只,其中,近3500股跌超9%。当天午间休盘,跌停个股超1000只,A股历史上第21次“
千股跌停
”上演。
当天,上证指数一度下跌3.04%,触及低点2635.09,再创年内新低,市场情绪降至冰点。
2月5日当晚,证监会发文,措辞相当严厉。在《严惩操纵市场恶意做空 切实维护市场稳定运行》中,证监会称,操纵市场恶意做空,严重侵蚀老百姓的“钱袋子”,已经站到了全体股民的对立面,扰乱股市健康稳定运行的正常节奏。
证监会表示,将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坚决重拳打击,
让胆敢违法操纵、恶意做空者“倾家荡产、牢底坐穿”
。在此警示,莫要以身试法、火中取栗。
2月6日,A股低开后持续上攻,当日收盘,三大股指全部翻红,上证指数大涨3.23%,创业板指、深证成指均涨超6%。
2月7日,市场全天成交量自去年11月下旬以来,首次突破1万亿元,主要指数再度走强。
对于今年一月以来的市场走势,有人认为,虽然上证指数并未跌破2600点,但实际上大量中小盘股已经腰斩,积压许久的市场情绪在1月集中爆发,才出现千股跌停的惨烈局面。
当然,也存在不同观点。不过,在开启上涨行情方面,外界多有普遍共识,在市场重新开启上涨行情前,将有一波凶猛的“出清”。
那么,已经持续了三年跌势的A股,是否已经跌到底了?愈一个多月的大幅下跌是否为最后一跌?这次大跌的根源是什么?何时可能开启上涨行情?
01 “千股跌停”
2024年第一个月,A股急速下跌,上证指数从近3000点,多次跌破2700点,市场情绪降至冰点。
1月2日是今年第一个交易日,截至收盘,上证指数为2962.28点。此后,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大盘震荡下行,多次击穿2700点。
期间,从1月18日开始,多次上演日内反转行情。从当天至1月24日,周内股票ETF成交达4708亿元,净流入1044亿元。其中,4只沪深300ETF和1只上证50ETF获得大额资金增持,合计净流入1034亿元,大额资金通过个别宽基ETF托底信号显著。
1月24日,在多部门合力稳定市场预期下,上证指数收复2800点。
不过,下跌态势并未扭转,2月5日,
A股上演“千股跌停”景象
,当天开盘,三大指数创下新低,上证指数一度触及2635.09点,截至收盘为2702.19点。
这一天,沪深京三市下跌个股超5000只,其中,近3500只跌超9%。当天午间休盘,超1000只出现跌停。
其实,近1个多月的下跌,并非仅仅是这一个多月,把时间线拉长来看,近三年来,A股一直在震荡中下挫,可谓下跌已久。
2021年2月18日,上证指数
创下阶段性高点,达3731.69点
,从此时开始,A股便开启了下跌行情。如果从彼时来看,截至今年2月5日,上证指数已下跌约29%,深证成指下跌约45%,创业板指下跌约50%。
在大盘指数震荡下行之下,大批个股市值腰斩,股价不断创下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央行等部门一直在合力稳定市场预期。2月6日,证监会召开座谈会,强调上市公司要切实承担提升自身投资价值的主体责任,主动提升投资者回报,积极维护市场稳定,合力提振投资者信心。
当天,中央汇金发文称,充分认可当前A股市场配置价值,已于近日扩大ETF增持范围,并将持续加大增持力度、扩大增持规模,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房地产、消费、民营经济是影响A股走势的重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7月18日发布《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以来,证监会、央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
已发布110多项促进房地产、消费、民营经济发展等一揽子政策
,以此活跃资本市场。
但实际走势并不乐观,政策一直在发力,A股并不买账,大盘指数在震荡中持续下挫。放眼全球,2023年A股在重要指数中增速排名依然靠后,上证指数全年下跌3.70%,深证成指全年下跌13.54%。
对比之下,纳斯达克全年上涨43.42%,日经225全年上涨28.24%,道琼斯工业指数全年上涨13.70%,印度NIFTY50指数上涨20.03%。
“如果没有权重股支撑,上证指数早已跌破2600点,可能还会大幅下跌!”在社交媒体平台,大量投资者评论称。
一边是政策不断释放利好消息,一边是大盘指数在震荡中下挫,那么,A股走势不及预期的根源是什么?问题出在何处?
02 根源是什么?
2024年首月,A股整体表现远不及预期,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要综合内外部因素来看。
流动性减弱,是影响A股下跌的首个“杀手”。此前,在美元加息周期影响下,全球资本涌入美国,大量投资者加大对美国市场的投资力度,A股外资流出造成流动性减弱。
国内投资者也未把资金投入股市,央行发出的“活钱”大多数被房地产所消化,
缺乏增量资金
,这种流动性短缺形成循环效应,投资者信心不断下降,市场增量资金越来越少。
这也是当今新发展格局下的时代背景。持续三年的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影响,在疫情防控整体结束以来,我国保障民生发展,并未通过大规模的强刺激手段发展经济,物价上涨压力较小。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对各领域中小微企业造成了极大压力,众多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产品积压、客户流失,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企业倒闭增多、就业岗位减少、职工收入降低,反映到投资上,
投资者信心不足
,不愿或不敢再将资金投入市场。
这也是人们为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而进行的抗风险性准备。
数据也有证明,据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人民币存款余额28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22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79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64万亿元。
可以看到,储蓄存款依然在增加,在面临未来各种不确定性下,人们更愿意将资金存入银行“吃利息”,为不愿意投入资本市场承担风险。
房地产市场低迷
,成为拖累经济发展、影响人们信心的重要原因。房地产从来都不是一个普通行业,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领域,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高达20%,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去十余年来,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一些房企为了追求规模和市场份额,盲目扩张、过度使用杠杆,导致产生了高负债、高库存等问题,可谓一直游走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如今市场行情转弱,各种问题立刻暴露无遗。
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房住不炒”,2017年3月,史上最严格的“限购令”在全国铺开,2020年起又实施严格的调控措施,房企收入和利润大幅下滑,融资难度和成本大幅增加,房地产业迅速进入寒冬。
多家知名房企出现资金危机,爆雷情况可谓愈演愈烈,动辄上万亿的高负债简直骇人听闻,这也直接导致商品房销售量大幅下滑,和地产挂钩的千行百业景气度持续下降。
2021年高峰时,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近18亿平方米,到了2023年,已下降到了11亿平方米左右,较大程度上拖累了消费和投资增长,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这是道氏理论创始人查尔斯·亨利·道的一句名言,虽然A股存在过度的投机属性,但把时间线拉长来看,这句话同样适用。
当然,除了经济面因素,A股本身依然存在各种问题,“
重融资、轻投资
”,这被广为诟病。2018年11月,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去年2月,注册制开始全面实施,这五年中有1900多家公司首发上市,募资约2.21万亿元,在迅速扩容之下,市场流动性承压。
目前,A股上市公司已达5311家(截止2024年2月17日),以美国为参照,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有赶超美国的趋势,要知道,美国资本市场已有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而A股仅发展了三十多年。
此外,
A股还面临大股东减持的压力
,根据Wind数据,在2019年至2023年注册制试点期间,限售股解禁股数市值约22.98万亿元,解禁规模比上个五年近乎翻倍。
针对大股东减持问题,证监会也曾有过发文。但是,大股东持股过于集中,依然是上市公司普遍情况,这在根本上为大股东减持创造了空间。
股市应当是投资场,散户是重要参与者,直接影响着市场的流动性强弱。但近年来,量化交易却利用散户所不具备的信息、交易等方面优势,从A股抽血,降维“收割”普通投资者。
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曾撰文指出,国内引进量化交易是为了增强流动性,但现在
量化交易已经沦为了一把大型“镰刀”
,对A股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市场流动性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进一步减弱。
有多位投资者也表示,量化交易的确增加了投资难度,普通投资者“被割”的概率大幅增加。因此在监管层面,依然需要有关部门发力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A股市场上高股息红利股受到追捧,这也可视为广大投资者避险情绪的反映。那么,到底该如何活跃资本市场?
最根本还要发展实体经济
,A股的投机属性被广为诟病,但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复苏对提振投资者信心有巨大拉力。
03 信心是关键
在多种因素综合下,A股在开年第一个月走势惊人,上证指数跌势一度触及2635.09点,出现“千股跌停”局面,那么,救市应该怎么救?关键要救什么?
实际上,如前文所述,今年以来,
多部门已经在合力稳定市场预期
。1月22日,国常会听取资本市场运行情况及工作考虑的汇报,强调“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
继国常会强调后,国资委、金融总局、证监会、央行等多部门先后出手。1月24日,国资委强调,央企要加强市值管理,重视增持、回购、分红。随后,证监会有关负责人首次明确,要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
当天下午,央行宣布降准,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
1月25日,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称,近期已推出50多项金融对外开放的措施,包括取消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取消外资参股、收购、增资金融机构的股权比例限制。
2月4日,证监会表示要倾听投资者声音,及时回应投资者关切、稳预期、稳信心,防范市场异常波动,排查违法违规线索。
但这些表态均未能扭转A股下跌态势,2月5日,A股大跌,三大指数创下新低,上证指数一度跌至2635.09点,沪深京三市下跌个股超过5000只,上千只个股出现跌停。
当晚,证监会再次发文,措辞极其严厉,证监会称操纵市场恶意做空,严重侵蚀老百姓的“钱袋子”,已经站到了全体股民的对立面,扰乱股市健康稳定运行的正常节奏。
证监会进一步表示,将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坚决重拳打击,
让胆敢违法操纵、恶意做空者“倾家荡产、牢底坐穿”
。
除多部门发文和表态外,在资金层面,多股资金通过ETF进场托市。通过近期盘面走势不难发现,在北向资金净流出情况下,A股大盘依然上涨,重要原因即是“国家队”通过买入上证50ETF和沪深300ETF护盘,叠加政策刺激,从而推动了大盘指数上涨。
那么,这种动作对于稳定市场信心到底有多大作用?要回答这个问题,依然要分析盘面走势。从近一周交易情况来看,虽然上证指数呈现反弹迹象,但中小盘个股依然处于“地平线”上,主要原因是权重股对大盘指数起到了支撑作用。
对于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
买在2700点,亏在3000点
”,看似是一则笑话,实际时有发生。
换句话说,在特殊条件下大盘指数存在一定的失真情况,虽然指数在上攻,但普通投资者依然在亏损,这并不能直接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
有投资者表示,当前市场症结是缺乏增量资金,目前依然是存量资金之间的博弈,对普通投资者十分不利。也就是说,
资金是暂时解开难题的一把钥匙
。
值得注意的是,在笔者调查时发现,当前多数企业均处于缺钱状态,普遍存在财务压力,不仅机构缺钱,个人投资者也缺钱。这就直接导致了不会有大量增量资金进场。
这似乎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相悖,截至2022年底,央行统计显示,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25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
到了2023年底,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28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
可以看到,从储蓄存款数据上来看,似乎市场并不缺钱。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上,据公开调查数据,这些存款资金
来源高度集中于少数群体
,大部分居民存款依然较少。
这会造成多种结果,一方面,很难有大量增量资金进场,对活跃市场的拉动作用并不大;二是储蓄存款越高,说明居民的避险情绪越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越大。
储蓄存款持续走高的背后,实际是信心问题
。
近五年来,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风云突变,大量中小企业经营面临困难,一些行业还处于恢复期,这极大地影响着就业市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
,虽然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就业规模稳步扩大,但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依然面临下行压力,就业形势依然承压。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未来难免会产生担忧情绪。和成熟市场相比,A股也存在一些制度性漏洞,包括“重融资、轻投资”、上市公司IPO数量发展过快、大股东减持等频繁发生,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极大影响。
活跃资本市场就要降低不敢投、不愿投的担忧,此外,
要把制度性建设当成长期重要任务,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
,对市场起到托底拉动作用,
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真正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并没有变,这为A股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巴菲特指标”广为人知,按照“巴菲特指标”公式计算,以2022年数据为参照,美国GDP约为25.47万亿美元,美股总市值为44万亿美元,比值大约为173%。而我国GDP为120万亿元,A股总市值为87.7万亿元,比值大约为73%。
对比来看,A股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增量规模大部分将由参与市场的投资者获得。因此长期来看,随着制度不断完善,以及经济的复苏发展,投资者理应提高信心。
04 触“底”了吗?
面对今年1月的急速下跌,一个疑问是,当前A股是否已经“跌透”、是否已经触底?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定义什么是“底”。
在《A股历史大底是如何炼成的?》中,招商证券策略团队以Wind全A指数为参考,将前期跌幅超20%、后期涨幅超30%的拐点,称之为“历史大底”。据此判断,自2005年以来,A股一共出现过
7次历史大底
。
换句话说,如果在7次历史底部大幅提高仓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有比较可观的收益。
而通过梳理过去多次牛熊市成因和走势,除几次特殊情况以外,可以看到,经济景气度是牛市产生的基础,经济衰退则预示着熊市的来临。
但问题是,如果投资者依靠经济景气度变化,判断是否处于拐点位置,这并不容易,尤其是A股普通投资者在信息、资源等方面均处于劣势,
想要把握拐点几乎毫无胜算
。
值得一提的是,股市和经济基本面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再加上政策对市场具有刺激作用,因此要看A股是否处于历史底部,至少要从三个维度判断,分别是
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
。
要注意的是,这三个“底”并非同时出现,同样会存在时间差。再者,这三个所谓的底部也无法直观呈现,所谓“政策底”,什么样的政策才意味着“触底”?所谓“市场底”,什么样的市场才会出现“市场底”?
无法直观看出,便很难判断是否已进入底部。
在衡量这三者之间,一个异常关键的指标——社融,起到了重要作用。社融是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作为经济实体融资的重要补充形式,社融弥补了单一银行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量供不应求等方面的不足。
和新增贷款量相比,社融是更广义的货币流通量统计指标,除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以外,社融数据统计还延伸到股市和债市等渠道,
可以相对更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资金的供求状况
。
梳理过去多次“历史大底”,不难发现,要想判断A股真正见底,除较为强烈的政策信号以外,
高社融增速要先行出现
。
当然,今时不同往日,国内外发展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往数据只能作为参考。但可以确定的是,新增社融增速加速改善,意味着实体经济获得的融资增加,相应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也会增加,企业的收入和盈利也将获得改善。
由此来看,社融的确是判断经济面和股市走势的重要指标,那么当前社融表现如何?
在《4大关注点—2023年社融回顾与2024年展望》报告中,国盛证券团队认为,2023年信贷、社融规模同比均多增,但同比增量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与全年经济走势一致。
同时,该团队认为结构欠佳,集中体现在居民中长期贷款连续两年同比少增、政府债券是社融主要拉动、M1增速持续回落等方面,
背后核心仍是需求不足、信心不足
,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进程受阻。
此外,
成交量也是判断走势的重要指标
,2月7日开盘后,早盘两市快速上涨后高位震荡,个股呈现普涨态势,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达到1.02万亿元。
这也是今年以来成交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全天延续反弹态势,市场回暖迹象明显。
当然,市场走势瞬息万变,据此也不能直接判断A股已经越过底部,即将开启上涨行情。
05 写在最后
在市场至暗时刻,如巴菲特、芒格等世界级投资大师,其动作皆有借鉴意义。
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崩盘,单日蒸发规模占当年美国GDP的10%,当天巴菲特损失3.42亿美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周内暴跌25%。
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并未选择抛售股票,反而和往常一样异常安静,巴菲特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用一生在践行“做时间的朋友”,巴菲特认为“预测市场没有意义,应该关注公司本身”。
正是在股市暴跌后,巴菲特于次年买入了可口可乐,在随后几十年时间里,可口可乐让巴菲特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股市和A股存在很大不同,再者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投资逻辑也不尽相同,因此是否为底部、是否为拐点、何时将迎来上涨行情,对这些问题的判断标准也不同。
但至少从当前来看,
投资者仍需保持谨慎态度、理性投资。
毕竟,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不下舞台,才有赢的机会。”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参考资料:
1.2023致投资者书.宽远资产.
2.建议规范量化交易,防止成为大型镰刀.泽平宏观.
3.4大关注点—2023年社融回顾与2024年展望.国盛证券研究所.
4.A股飞涨:不同寻常的信号.格隆.
5.A股历史大底是如何炼成的?—A股投资启示录(十九).招商策略研究.
6.A股究竟跌完了没有?远川投资评论.
7.寻路A股.财经.
8.A股探底,谁在多空对决?读数一帜.
9.投资大师如何度过至暗时刻.泽平宏观.
10.社融VS通胀:市场迷乱了.格隆汇.
11.股市的社融底和新一轮题材行情的起点.沧海一土狗.
12.“人人喊打”又“人人爱”的量化,有那么不堪又嗜血吗?奇偶派.
版权声明
本文收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年货消费进入新常态 下一篇:24年度票房破100亿 总人次2.17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