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才是中国电影圈的真“芭比”
如果《芭比》照进现实,这回应该是贾玲的模样——并不是说《热辣滚烫》有多女性主义,而是说贾玲和芭比一样,正在亲手打破与自己紧紧捆绑的符号和标签。正如她所说,电影本身是一个关于寻找自我、学会爱自己的故事,减肥甚至不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围绕“贾玲瘦了”这件事,大家已经在互联网上吵了大概有一个月。早在电影上映前,就有无数看似“逻辑满分”的差评涌现:
贾玲若不出现,就是把减肥当成一种营销手段,贾玲若出现了,更是把减肥当成一种营销手段;贾玲胖了,说她胖得不健康,贾玲瘦了,又说她瘦得不健康;贾玲搞笑了,就质疑她只会讨巧,贾玲不搞笑了,又怀念起她的幽默。
演员为了一个角色增重或减脂的行为,在影视行业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不少人还因为成功塑造角色而获得影帝、影后的加冕。
在无数“Ken”因瘦身成功而收获掌声的当下,一位“Barbie”却因此被人抵制,这着实是一种互联网奇观。
(图/《热辣滚烫》)
回归电影本身,贾玲绝对值得一朵小红花。当你看到《热辣滚烫》的结尾,目睹这个女孩在健身房中挥洒了无数汗水、经历一整个春夏秋冬的历练完成蜕变,在通往赛场的长廊上与过去的自己对视时,“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这辈子只活一次)的意义,不言自明。
与其揣度贾玲“为什么要减肥”“是不是真减了”,不如来看看她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她想讲述的和最终呈现的,也绝不只是一个关于减肥的故事。
(注:文中有轻微剧透)
(图/《热辣滚烫》海报)
贾玲和杜乐莹的“YOLO”,合二为一
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
“贾玲”这个名字和她的形象,早已成为一个非常、非常、非常根深蒂固的符号
:一张富有喜感、亲和力且足够安全的脸。你知道她一登场就可以精准地扮演喜剧人的角色,也破例“允许”她和言承旭等一众男星组CP。
而
贾玲的形象甚至没有任何代餐
,这让她在各大综艺、晚会、喜剧片里游刃有余。没人知道,如果抛弃这个符号可能会损失什么,但这次贾玲决定要“瘦成一道闪电”了。这其中也有原作《百元之恋》的影响和激励等因素:
在2014年上映的日本电影《百元之恋》中,被视为“中年loser”的女子试图通过拳击来直面生活的重击、渴望获得哪怕一次的胜利,尽管最后她并没有赢。
接受采访时贾玲说道:“(当时)这个故事的结尾触动了我。人生的常态就是输,但整个过程只要你问心无愧,
只要你拼尽全力,我觉得就已经赢了。
”
(图/《热辣滚烫》)
《热辣滚烫》中的杜乐莹,一个开局loser、通过拳击顺势减重、最后还找到人生意义的人,看起来简直是为贾玲量身定制的角色——也正因此,
她想让“喜剧人贾玲”离戏中的自己远一点。
“创造这个角色,是为了让大家看到一个人开始‘爱自己’的样子”。因为自己的形象过于讨喜、没有“loser”的沉重感,贾玲其实是先增重了三四十斤,达到观众看了都有点陌生的200斤状态,才开始讲杜乐莹的故事。
片中并未刻意堆砌一些取笑身材的包袱,故事也没有聚焦在减肥上。
杜乐莹之所以健身减脂,是因为如果想参加拳击比赛,就必须达到规定的体重。最后她出场时的样子也并非干瘦,而是一身具有锻炼痕迹的腱子肉。
拍摄比赛中第二场的长镜头时,贾玲
为了让画面能有足够的真实感,主动选择在现场与拳击冠军进行拳拳到肉的真打。
只有在她轻描淡写的讲述中,你才能听到那个熟悉的幽默口吻:
“我当时心想,如果我能扛得住打的话,就能拥有第二场长镜头;如果第二场镜头是真打的话,那我第一场就得是真打,这样观众才能觉得是真打;那我的第三场就(也)不能是假打,哈哈哈。”
(图/《热辣滚烫》)
放在春节档上映,观众唯一担忧的就是会不会有“合家欢大结局”。所幸这次“打脸”了——
最先为杜乐莹“灌鸡汤”“打鸡血”的男主,很快在现实压力下放弃了自己的目标,开始看不惯“有梦想的人”。在最后的拳击比赛结束后,他似乎回心转意,找到杜乐莹,提议去吃牛蛙。
但这一次,后者不再为了照顾别人的心情
,而给出符合对方预期的回答:“我其实一直不喜欢吃牛蛙。”
那什么时候再约?“看心情。”杜乐莹迈下台阶,独自在黑暗中走了几步停下来,开始挥起自己熟悉的拳法,又飞扬着往前方跑去了。
在电影院看到这样的结局,相信大家会长舒一口气。但实际上,从她走上赛场的那一刻,观众的眼泪就止不住了——
这是一个关于蜕变的故事,而贾玲的蜕变本身就与之构成了互文。她不仅
抛弃了过往被视为标志性符号的脸、打破了属于自己的喜剧人形象
,也在身体力行地告诉着我们“YOLO”的意义,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图/《热辣滚烫》)
当一个成功的商业片女导演,还不够吗?
平心而论,贾玲不是科班出身的导演,《热辣滚烫》的确还有许多进步空间。比如,如果前半段的戏剧冲突能够减弱,电影整体的观感想必会更好。目前的呈现,或许也是在春节档期下取得的折中与平衡。
在电影之外,我们不难发现,
围绕贾玲作品的讨论,总是少不了针对贾玲本人的审视
——不论《你好,李焕英》还是《热辣滚烫》,从“营销手段”“消费自己”到“是否讨巧”“全靠改编”,电影的官方主页下,类似的质疑都一直存在,也因此掀起过一轮又一轮的辩论。
可是别忘记,贾玲拍的本来就是商业片。在春节档、国庆档等热门档期的电影中,并不乏“明星主演”“取材现实”“劲点爆点”等宣传字眼,而
主创路演、路透剪辑、幕后花絮等形式,都是营销策略的一种,并不丢人
,最后被观众认可,就是真理。
电影院响起的掌声里,当然有相当一部分是送给贾玲本人的,那不是很正常吗?
贾玲说不希望大家把焦点放在自己的体重上,但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儿。最起码,这是人们乐意参与讨论的热点,她做到了大家做不到的事。只要观众看得动容,那不就已经足够了吗?
(图/《热辣滚烫》)
贾玲不是一个全能的优等生,她更像是一个特长生,善于从自己的真实经历中取材,用真诚的那一部分打动观众:
她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最初是一部试图弥补自己与母亲遗憾的作品,却意外创造了54亿元的票房成绩。她坦言,在拍电影时尽了最大的努力,所以不会有任何遗憾:“虽然当时很稚嫩,但是那时候的视野和眼界就这么多,我用的是百分百(的努力)。”
一部由新人导演拍出的亲情故事,曾创下女导演获得的最高票房纪录
,还成功让大众开始关注女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如今,这一纪录已被格蕾塔的《芭比》刷新,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女导演拍出的故事,正在受到观众的支持和认可。
而这只是个开始。前段时间,索尼影业买下了《你好,李焕英》的英文翻拍权,在大年初一又宣布购买《热辣滚烫》的全球发行权,这是它时隔9年再次全球发行的中国电影——当人们还在为贾玲的“体重与营销”喋喋不休时,
她始终默默传播着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甚至开始致力于引发更广泛族群的共鸣。
(图/《你好,李焕英》)
而在风浪之下,这位看起来疲惫的“勇士”,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多的野心。有网友发现,她在《热辣滚烫》中最后出场时穿着的
白色背心上,还写着Li Huanying’s daughter(李焕英的女儿)的字样
。
在《热辣滚烫》杀青的晚上,贾玲“一个人坐在床边,让月光照在自己的背上,光着膀子吃了5包巧克力威化,一共30块”。她的愿望一如既往地朴素:
“
电影里面有一个过去的我,也有一个新的我
,希望她们俩你们都能喜欢。如果路演的时候见到我,有机会能不能上台抱抱我?虽然我现在抱起来可能会有点‘硬’,但我真的好想你们!”
亲爱的贾玲,你值得一个大大的拥抱。
围绕“贾玲瘦了”这件事,大家已经在互联网上吵了大概有一个月。早在电影上映前,就有无数看似“逻辑满分”的差评涌现:
贾玲若不出现,就是把减肥当成一种营销手段,贾玲若出现了,更是把减肥当成一种营销手段;贾玲胖了,说她胖得不健康,贾玲瘦了,又说她瘦得不健康;贾玲搞笑了,就质疑她只会讨巧,贾玲不搞笑了,又怀念起她的幽默。
演员为了一个角色增重或减脂的行为,在影视行业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不少人还因为成功塑造角色而获得影帝、影后的加冕。
在无数“Ken”因瘦身成功而收获掌声的当下,一位“Barbie”却因此被人抵制,这着实是一种互联网奇观。
(图/《热辣滚烫》)
回归电影本身,贾玲绝对值得一朵小红花。当你看到《热辣滚烫》的结尾,目睹这个女孩在健身房中挥洒了无数汗水、经历一整个春夏秋冬的历练完成蜕变,在通往赛场的长廊上与过去的自己对视时,“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这辈子只活一次)的意义,不言自明。
与其揣度贾玲“为什么要减肥”“是不是真减了”,不如来看看她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她想讲述的和最终呈现的,也绝不只是一个关于减肥的故事。
(注:文中有轻微剧透)
(图/《热辣滚烫》海报)
贾玲和杜乐莹的“YOLO”,合二为一
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
“贾玲”这个名字和她的形象,早已成为一个非常、非常、非常根深蒂固的符号
:一张富有喜感、亲和力且足够安全的脸。你知道她一登场就可以精准地扮演喜剧人的角色,也破例“允许”她和言承旭等一众男星组CP。
而
贾玲的形象甚至没有任何代餐
,这让她在各大综艺、晚会、喜剧片里游刃有余。没人知道,如果抛弃这个符号可能会损失什么,但这次贾玲决定要“瘦成一道闪电”了。这其中也有原作《百元之恋》的影响和激励等因素:
在2014年上映的日本电影《百元之恋》中,被视为“中年loser”的女子试图通过拳击来直面生活的重击、渴望获得哪怕一次的胜利,尽管最后她并没有赢。
接受采访时贾玲说道:“(当时)这个故事的结尾触动了我。人生的常态就是输,但整个过程只要你问心无愧,
只要你拼尽全力,我觉得就已经赢了。
”
(图/《热辣滚烫》)
《热辣滚烫》中的杜乐莹,一个开局loser、通过拳击顺势减重、最后还找到人生意义的人,看起来简直是为贾玲量身定制的角色——也正因此,
她想让“喜剧人贾玲”离戏中的自己远一点。
“创造这个角色,是为了让大家看到一个人开始‘爱自己’的样子”。因为自己的形象过于讨喜、没有“loser”的沉重感,贾玲其实是先增重了三四十斤,达到观众看了都有点陌生的200斤状态,才开始讲杜乐莹的故事。
片中并未刻意堆砌一些取笑身材的包袱,故事也没有聚焦在减肥上。
杜乐莹之所以健身减脂,是因为如果想参加拳击比赛,就必须达到规定的体重。最后她出场时的样子也并非干瘦,而是一身具有锻炼痕迹的腱子肉。
拍摄比赛中第二场的长镜头时,贾玲
为了让画面能有足够的真实感,主动选择在现场与拳击冠军进行拳拳到肉的真打。
只有在她轻描淡写的讲述中,你才能听到那个熟悉的幽默口吻:
“我当时心想,如果我能扛得住打的话,就能拥有第二场长镜头;如果第二场镜头是真打的话,那我第一场就得是真打,这样观众才能觉得是真打;那我的第三场就(也)不能是假打,哈哈哈。”
(图/《热辣滚烫》)
放在春节档上映,观众唯一担忧的就是会不会有“合家欢大结局”。所幸这次“打脸”了——
最先为杜乐莹“灌鸡汤”“打鸡血”的男主,很快在现实压力下放弃了自己的目标,开始看不惯“有梦想的人”。在最后的拳击比赛结束后,他似乎回心转意,找到杜乐莹,提议去吃牛蛙。
但这一次,后者不再为了照顾别人的心情
,而给出符合对方预期的回答:“我其实一直不喜欢吃牛蛙。”
那什么时候再约?“看心情。”杜乐莹迈下台阶,独自在黑暗中走了几步停下来,开始挥起自己熟悉的拳法,又飞扬着往前方跑去了。
在电影院看到这样的结局,相信大家会长舒一口气。但实际上,从她走上赛场的那一刻,观众的眼泪就止不住了——
这是一个关于蜕变的故事,而贾玲的蜕变本身就与之构成了互文。她不仅
抛弃了过往被视为标志性符号的脸、打破了属于自己的喜剧人形象
,也在身体力行地告诉着我们“YOLO”的意义,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图/《热辣滚烫》)
当一个成功的商业片女导演,还不够吗?
平心而论,贾玲不是科班出身的导演,《热辣滚烫》的确还有许多进步空间。比如,如果前半段的戏剧冲突能够减弱,电影整体的观感想必会更好。目前的呈现,或许也是在春节档期下取得的折中与平衡。
在电影之外,我们不难发现,
围绕贾玲作品的讨论,总是少不了针对贾玲本人的审视
——不论《你好,李焕英》还是《热辣滚烫》,从“营销手段”“消费自己”到“是否讨巧”“全靠改编”,电影的官方主页下,类似的质疑都一直存在,也因此掀起过一轮又一轮的辩论。
可是别忘记,贾玲拍的本来就是商业片。在春节档、国庆档等热门档期的电影中,并不乏“明星主演”“取材现实”“劲点爆点”等宣传字眼,而
主创路演、路透剪辑、幕后花絮等形式,都是营销策略的一种,并不丢人
,最后被观众认可,就是真理。
电影院响起的掌声里,当然有相当一部分是送给贾玲本人的,那不是很正常吗?
贾玲说不希望大家把焦点放在自己的体重上,但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儿。最起码,这是人们乐意参与讨论的热点,她做到了大家做不到的事。只要观众看得动容,那不就已经足够了吗?
(图/《热辣滚烫》)
贾玲不是一个全能的优等生,她更像是一个特长生,善于从自己的真实经历中取材,用真诚的那一部分打动观众:
她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最初是一部试图弥补自己与母亲遗憾的作品,却意外创造了54亿元的票房成绩。她坦言,在拍电影时尽了最大的努力,所以不会有任何遗憾:“虽然当时很稚嫩,但是那时候的视野和眼界就这么多,我用的是百分百(的努力)。”
一部由新人导演拍出的亲情故事,曾创下女导演获得的最高票房纪录
,还成功让大众开始关注女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如今,这一纪录已被格蕾塔的《芭比》刷新,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女导演拍出的故事,正在受到观众的支持和认可。
而这只是个开始。前段时间,索尼影业买下了《你好,李焕英》的英文翻拍权,在大年初一又宣布购买《热辣滚烫》的全球发行权,这是它时隔9年再次全球发行的中国电影——当人们还在为贾玲的“体重与营销”喋喋不休时,
她始终默默传播着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甚至开始致力于引发更广泛族群的共鸣。
(图/《你好,李焕英》)
而在风浪之下,这位看起来疲惫的“勇士”,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多的野心。有网友发现,她在《热辣滚烫》中最后出场时穿着的
白色背心上,还写着Li Huanying’s daughter(李焕英的女儿)的字样
。
在《热辣滚烫》杀青的晚上,贾玲“一个人坐在床边,让月光照在自己的背上,光着膀子吃了5包巧克力威化,一共30块”。她的愿望一如既往地朴素:
“
电影里面有一个过去的我,也有一个新的我
,希望她们俩你们都能喜欢。如果路演的时候见到我,有机会能不能上台抱抱我?虽然我现在抱起来可能会有点‘硬’,但我真的好想你们!”
亲爱的贾玲,你值得一个大大的拥抱。
版权声明
本文收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