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话浙商银行和外资:这届股民朋友们操碎了心
最近,银行板块又出了件大事: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已取消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现在外国资本可以持有银行保险机构100%的股权,实现完全控股。
好家伙,在当下这个市场节点放开外资门槛,难道是要搞鲶鱼效应?
不管怎么样,整个银行板块的投资者们反正是先沸腾起来,纷纷直呼“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至于更有灵性的、诸如浙商银行的股民散户们,则甚至开始主动向外资“自荐枕席”了起来。
比如“股价2块多,每股净资产将近6块钱,三个季度利润127亿,一年能挣三分之一个市值,关键是还没有实控人?老外确定不来拿吗?”
“中东王爷、油大户们,只要用一千七百万桶原油的价值就可全收了$浙商银行(SH601916)$在港上市的H股,从而获得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这家上市银行的大股东地位”……
说实话,看着一个个股民投资者们喊着外资来“联姻”浙商银行,我的第一感受是这群股民朋友们是真热情啊,虽然都是一个个小散户,但是对于浙商银行却愣是买出了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强烈感情。
那么面对着如此热心的股民投资者们的喊话,浙商银行管理层们是不是也该认真听一下无数小股东们的真实声音呢?
01 业绩基本面:亮点与痛点并存
当谈起投资者们用脚投票的原因时,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企业基本面的财务情况。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看,浙商银行所处的市场大本营在江浙一带,这里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民营经济繁荣、信贷需求旺盛,市场位置算是得天独厚。而且与杭州银行等当地的城商行相比,浙商银行又有着“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稀缺牌照,展业不受地域限制,所以可开拓的市场也就更为广阔。
其次在成长性方面,天眼查APP显示,在最近一年来,浙商银行的营收增速确实有所放缓,2023年前三季度只有4.13%,与2022年同期的18.06%相差甚远。
但是话又说回来,在当前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这也不算是什么投资硬伤。毕竟就连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的“老大哥”招商银行,在2023年甚至还出现了增利不增收的尴尬情况。
再来看资产质量方面,虽然近年来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表现,一直都处在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靠后位置,但是从2021年到2023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3%、1.47%和1.45%,整体已经呈明显的下滑,无不透露出向好态势。
不过依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房地产持续萎靡的市场背景下,浙商银行的房地产行业贷款规模却在不断攀升。2021-2023年上半年,浙商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金额分别为1687.24亿元、1668.27亿元和1730.76亿元。
并且从贷款集中度上来看,截止到2023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的前十大借款人中,第一、第二、第五、第八大借款人均来自于房地产业。
那么相对应的,
浙商银行的房地产业务不良率也在不断走高。2021年,浙商银行房地产不良率仅为0.62%,但2022年已增长至1.66%,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又增长至2.31%。
除此之外,
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2017年以来也开始不断下滑,一路从296.94%减少至了2021年的174.61%。
虽然2022年有所反弹至182.19%,但到了2023年前三季度却几乎没能再继续补充。
这既从侧面佐证了,同期浙商银行10.54%的利润表现可能不是靠调节拨备覆盖率而来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对坏账损失计提不够充分的缺点。
最后来看安全性方面,自2019年至2022年末,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连续4年出现下滑。至于到了2023年三季度末,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83%,虽然较上年末有所增长,但却只是微增了0.23个百分点。
这就意味着,当下浙商银行的资本金可能是相对匮乏的,在应对未来风险冲击的管理上,或许会显得相对疲软,所以整体表现同样处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下游。
不过对此,浙商银行先是2023年6月,按照每10股配售3股的比例向全体A股股东配售,可配售A股总数为50.14亿股,并将配股融资全部用于补充该行的核心一级资本。随后又在11月发行了总额为100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债券(第二期),所募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浙商银行的二级资本……
整体看下来,浙商银行的业绩表现虽然略有瑕疵,但却还远不至于让投资者们主动向外资叫卖。毕竟大部分人投资银行的核心不是看股价交易增长,而是高股息、高分红的稳定逻辑,股息分红往往与净利润有着密切关系,但与营收关系不直接,所以净利润现在依旧保持着不错增长的浙商银行,还大有投资想象力在。
至于股价的波动,或许确实会削弱投资者们的赚钱效应,但是回看2023年,浙商银行每股的平均价格区间也就在2.6元左右,如果不是高位接盘的“大冤种”话,按照不少老股民测算的6%左右的股息率,2023年分红也差不多能帮投资者们回一大口血。
那么这也意味着,浙商银行现在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财务业绩方面,而在于内部,也就是管理层方面……
02 “无人驾驶”下的浙商银行,需要一个主心骨?
事实上,
浙商银行在近年来有一个多次被投资者们质疑的管理问题就是,其一直处于无实际控制人、无控股股东的状态。
除港股持股外,截止到2023年前三季度末,浙商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第一大股东是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57%,并不满足包括“单独或者与其他股东一致行动时。
持有浙商银行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股份”在内的任何一个控股股东身份条件。
从客观来讲,无实控人、无控股东的上市银行,在A股并不少见,比如此前的杭州银行同样也双无状态。但问题是,截止到2023年前三季度末,杭州银行的十大股东中至少有七家都存在国资背景,合计股份约占比40%左右。
而浙商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仅有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国资背景公司,合计股份占比不足20%,其他的多属于民营股东、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以及广大散户们,整个股权结构十分多元,筹码相当分散。
虽然对此,浙商银行将其称为“兼具国有股东和优质民营企业股东的优势”,但是过于分散的股权,往往也意味着出资人的监督优势难以发挥。
有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
没有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意味着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效率有可能被降低,决策方针变得不稳定;这也意味着公股东无法约束管理层,可能会出现管理层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况。
巧合的是,浙商银行的管理层面,在近年来也确实问题频出。
首先是多任高管被查。
最直接的就是前董事长沈仁康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在去年被浙江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彼时有坊间对沈仁康被查的原因,或与浙银资本、浙商产融等案件有关。而据北青网等媒体文章,在沈仁康之前,浙商银行和浙商产融多名高管就已经被查,包括浙商银行原副行长张长弓、浙商产融原副总裁徐兵等。
除此之外,因利用职务之便而贪污受贿被判刑的,还有浙商银行原上海分行行长顾清良、前任董秘张淑卿、原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邹建旭等等。
虽然从客观来讲,个别高管们的违规行为,并不足以撼动一家银行整体的经营情况,但是从总行董事长到分行行长都在事后出现问题,这无不说明浙商银行的内控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系统性问题。
其次是债务踩雷有点多。
从2018年以来,浙商银行先后被牵涉进了新光控股、北大方正、康美药业、乐视控股和安信信托等多起债务爆雷或违约事件中。比如2019年12月,北大方正出现债券违约,而浙商银行此前曾借给该公司20亿元。为了讨债,2020年6月浙商银行将北大方正告上法庭。
再比如2021年8月,康美药业专门设立了债委会处理债务事宜,浙商银行深圳分行、揭阳分行均在债委会文件名单之列,总计申报的债券近19亿元。
除此之外,浙商银行还有一些备受外界质疑的资本操作。
比如去年6月,在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空置压力较大,租金和资产价格均有所松动的背景下,浙商银行却突然宣布拟斥资23亿购入深圳福田一地标性办公楼。
虽然该次资产购置得到了董事会审议通过,但也收到一张较为罕见的反对票。公告披露,董事胡天高反对该次购置,反对理由是:1.从浙商银行目前实际情况看,资本耗用应优先聚焦于生息资产;2.该办公用房的买入时机有待商榷。
事实上,对于浙商银行在此时买楼,到底是“踩雷”还是“抄底”,我们不得而知。但值得一提的是,同期,浙商银行在做的另一件大事,却是通过A股配股发行计划来补充吃紧的核心一级资本。
一边大手笔买楼,一边配股募集资金,前后巨大的反差着实令人疑惑。
而更有意思的是,早在2022年,浙商银行也曾宣称基于上海分行业务发展等,计划投入30亿元左右在上海买楼,作为上海分行、总行在沪机构及子公司的办公大楼,也就是位于浦东新区浦东大道1500弄1号绿地创驿大厦。
但最近有媒体指出,浙商银行上海分行的注册地址至今仍没有迁移到绿地创驿大厦,而浙商银行上海的其他分支机构也没有入驻到绿地创驿大厦。并且据某房产中介网站的资料显示,绿地创驿大厦正在整栋出售,面积为1.4万平米、底层总价8.4亿元。虽然相关具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是考虑到浙商银行此前频繁踩坑的“黑历史”,却也令现在的不少投资者们开始担忧起来……
其实回头来看,浙商银行管理层的乱象乍一看似乎是人的问题,但实际上,在当前分散的股东结构下,无论浙商银行的管理层换多少人,都很难保证不出问题。因为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而浙商银行的高管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双重身份,都很容易使其走偏走错。
所以再来看股民投资者们的“自荐枕席”,就不难发现,其似乎只是想为浙商银行找个“土豪”外资控股股东或者说“主心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监管优势的同时,带领着浙商银行充分发挥其外部市场潜力,有序稳定地穿越当下的市场周期。
毕竟浙商银行不是没有想象力,也不是没有再上一层楼的机会,其缺的只是一个破局契机而已……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已取消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现在外国资本可以持有银行保险机构100%的股权,实现完全控股。
好家伙,在当下这个市场节点放开外资门槛,难道是要搞鲶鱼效应?
不管怎么样,整个银行板块的投资者们反正是先沸腾起来,纷纷直呼“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至于更有灵性的、诸如浙商银行的股民散户们,则甚至开始主动向外资“自荐枕席”了起来。
比如“股价2块多,每股净资产将近6块钱,三个季度利润127亿,一年能挣三分之一个市值,关键是还没有实控人?老外确定不来拿吗?”
“中东王爷、油大户们,只要用一千七百万桶原油的价值就可全收了$浙商银行(SH601916)$在港上市的H股,从而获得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这家上市银行的大股东地位”……
说实话,看着一个个股民投资者们喊着外资来“联姻”浙商银行,我的第一感受是这群股民朋友们是真热情啊,虽然都是一个个小散户,但是对于浙商银行却愣是买出了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强烈感情。
那么面对着如此热心的股民投资者们的喊话,浙商银行管理层们是不是也该认真听一下无数小股东们的真实声音呢?
01 业绩基本面:亮点与痛点并存
当谈起投资者们用脚投票的原因时,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企业基本面的财务情况。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看,浙商银行所处的市场大本营在江浙一带,这里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民营经济繁荣、信贷需求旺盛,市场位置算是得天独厚。而且与杭州银行等当地的城商行相比,浙商银行又有着“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稀缺牌照,展业不受地域限制,所以可开拓的市场也就更为广阔。
其次在成长性方面,天眼查APP显示,在最近一年来,浙商银行的营收增速确实有所放缓,2023年前三季度只有4.13%,与2022年同期的18.06%相差甚远。
但是话又说回来,在当前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这也不算是什么投资硬伤。毕竟就连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的“老大哥”招商银行,在2023年甚至还出现了增利不增收的尴尬情况。
再来看资产质量方面,虽然近年来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表现,一直都处在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靠后位置,但是从2021年到2023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3%、1.47%和1.45%,整体已经呈明显的下滑,无不透露出向好态势。
不过依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房地产持续萎靡的市场背景下,浙商银行的房地产行业贷款规模却在不断攀升。2021-2023年上半年,浙商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金额分别为1687.24亿元、1668.27亿元和1730.76亿元。
并且从贷款集中度上来看,截止到2023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的前十大借款人中,第一、第二、第五、第八大借款人均来自于房地产业。
那么相对应的,
浙商银行的房地产业务不良率也在不断走高。2021年,浙商银行房地产不良率仅为0.62%,但2022年已增长至1.66%,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又增长至2.31%。
除此之外,
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2017年以来也开始不断下滑,一路从296.94%减少至了2021年的174.61%。
虽然2022年有所反弹至182.19%,但到了2023年前三季度却几乎没能再继续补充。
这既从侧面佐证了,同期浙商银行10.54%的利润表现可能不是靠调节拨备覆盖率而来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对坏账损失计提不够充分的缺点。
最后来看安全性方面,自2019年至2022年末,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连续4年出现下滑。至于到了2023年三季度末,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83%,虽然较上年末有所增长,但却只是微增了0.23个百分点。
这就意味着,当下浙商银行的资本金可能是相对匮乏的,在应对未来风险冲击的管理上,或许会显得相对疲软,所以整体表现同样处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下游。
不过对此,浙商银行先是2023年6月,按照每10股配售3股的比例向全体A股股东配售,可配售A股总数为50.14亿股,并将配股融资全部用于补充该行的核心一级资本。随后又在11月发行了总额为100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债券(第二期),所募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浙商银行的二级资本……
整体看下来,浙商银行的业绩表现虽然略有瑕疵,但却还远不至于让投资者们主动向外资叫卖。毕竟大部分人投资银行的核心不是看股价交易增长,而是高股息、高分红的稳定逻辑,股息分红往往与净利润有着密切关系,但与营收关系不直接,所以净利润现在依旧保持着不错增长的浙商银行,还大有投资想象力在。
至于股价的波动,或许确实会削弱投资者们的赚钱效应,但是回看2023年,浙商银行每股的平均价格区间也就在2.6元左右,如果不是高位接盘的“大冤种”话,按照不少老股民测算的6%左右的股息率,2023年分红也差不多能帮投资者们回一大口血。
那么这也意味着,浙商银行现在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财务业绩方面,而在于内部,也就是管理层方面……
02 “无人驾驶”下的浙商银行,需要一个主心骨?
事实上,
浙商银行在近年来有一个多次被投资者们质疑的管理问题就是,其一直处于无实际控制人、无控股股东的状态。
除港股持股外,截止到2023年前三季度末,浙商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第一大股东是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57%,并不满足包括“单独或者与其他股东一致行动时。
持有浙商银行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股份”在内的任何一个控股股东身份条件。
从客观来讲,无实控人、无控股东的上市银行,在A股并不少见,比如此前的杭州银行同样也双无状态。但问题是,截止到2023年前三季度末,杭州银行的十大股东中至少有七家都存在国资背景,合计股份约占比40%左右。
而浙商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仅有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国资背景公司,合计股份占比不足20%,其他的多属于民营股东、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以及广大散户们,整个股权结构十分多元,筹码相当分散。
虽然对此,浙商银行将其称为“兼具国有股东和优质民营企业股东的优势”,但是过于分散的股权,往往也意味着出资人的监督优势难以发挥。
有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
没有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意味着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效率有可能被降低,决策方针变得不稳定;这也意味着公股东无法约束管理层,可能会出现管理层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况。
巧合的是,浙商银行的管理层面,在近年来也确实问题频出。
首先是多任高管被查。
最直接的就是前董事长沈仁康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在去年被浙江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彼时有坊间对沈仁康被查的原因,或与浙银资本、浙商产融等案件有关。而据北青网等媒体文章,在沈仁康之前,浙商银行和浙商产融多名高管就已经被查,包括浙商银行原副行长张长弓、浙商产融原副总裁徐兵等。
除此之外,因利用职务之便而贪污受贿被判刑的,还有浙商银行原上海分行行长顾清良、前任董秘张淑卿、原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邹建旭等等。
虽然从客观来讲,个别高管们的违规行为,并不足以撼动一家银行整体的经营情况,但是从总行董事长到分行行长都在事后出现问题,这无不说明浙商银行的内控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系统性问题。
其次是债务踩雷有点多。
从2018年以来,浙商银行先后被牵涉进了新光控股、北大方正、康美药业、乐视控股和安信信托等多起债务爆雷或违约事件中。比如2019年12月,北大方正出现债券违约,而浙商银行此前曾借给该公司20亿元。为了讨债,2020年6月浙商银行将北大方正告上法庭。
再比如2021年8月,康美药业专门设立了债委会处理债务事宜,浙商银行深圳分行、揭阳分行均在债委会文件名单之列,总计申报的债券近19亿元。
除此之外,浙商银行还有一些备受外界质疑的资本操作。
比如去年6月,在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空置压力较大,租金和资产价格均有所松动的背景下,浙商银行却突然宣布拟斥资23亿购入深圳福田一地标性办公楼。
虽然该次资产购置得到了董事会审议通过,但也收到一张较为罕见的反对票。公告披露,董事胡天高反对该次购置,反对理由是:1.从浙商银行目前实际情况看,资本耗用应优先聚焦于生息资产;2.该办公用房的买入时机有待商榷。
事实上,对于浙商银行在此时买楼,到底是“踩雷”还是“抄底”,我们不得而知。但值得一提的是,同期,浙商银行在做的另一件大事,却是通过A股配股发行计划来补充吃紧的核心一级资本。
一边大手笔买楼,一边配股募集资金,前后巨大的反差着实令人疑惑。
而更有意思的是,早在2022年,浙商银行也曾宣称基于上海分行业务发展等,计划投入30亿元左右在上海买楼,作为上海分行、总行在沪机构及子公司的办公大楼,也就是位于浦东新区浦东大道1500弄1号绿地创驿大厦。
但最近有媒体指出,浙商银行上海分行的注册地址至今仍没有迁移到绿地创驿大厦,而浙商银行上海的其他分支机构也没有入驻到绿地创驿大厦。并且据某房产中介网站的资料显示,绿地创驿大厦正在整栋出售,面积为1.4万平米、底层总价8.4亿元。虽然相关具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是考虑到浙商银行此前频繁踩坑的“黑历史”,却也令现在的不少投资者们开始担忧起来……
其实回头来看,浙商银行管理层的乱象乍一看似乎是人的问题,但实际上,在当前分散的股东结构下,无论浙商银行的管理层换多少人,都很难保证不出问题。因为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而浙商银行的高管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双重身份,都很容易使其走偏走错。
所以再来看股民投资者们的“自荐枕席”,就不难发现,其似乎只是想为浙商银行找个“土豪”外资控股股东或者说“主心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监管优势的同时,带领着浙商银行充分发挥其外部市场潜力,有序稳定地穿越当下的市场周期。
毕竟浙商银行不是没有想象力,也不是没有再上一层楼的机会,其缺的只是一个破局契机而已……
版权声明
本文收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