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Vision Pro预售超过20万台:外设还是替代品?
日前,苹果发布
首款混合现实头显产品Vision Pro
,该产品是技术最先进的可穿戴设备,消费者可通过眼球注视选择APP,通过手势捏合拖动实现APP的打开和页面滑动。
对于Vision Pro,苹果给予了厚望,
将其定位为跨时代的产品
,库克表示:“正如Mac将我们带入个人计算时代,iPhone将我们带入移动计算时代,Vision Pro将会把我们带入空间计算时代。”但Vision Pro是否能像Mac、iPhone一样重新定义一个行业,司库财经认为,这不在于Vision Pro头显产品本身,而在于周边的环境支撑。
1 两大硬伤,苹果Vision Pro颠覆不了行业
在Vision Pro首发现场,库克将其定位为" 空间计算设备 ",并表示
这是“明天的技术”
,坚信这款产品能够掀起头显等智能穿戴设备的新变革。
在整个硬件配备上,
Vision Pro配置豪华
,搭载了桌面级的 Apple M2 芯片以及 R1 芯片,配备高通透 Micro-OLED 显示屏,画面像素为 2300 万,内置 1 个 LiDAR(激光雷达)、2 颗深度相机、2 组传感器,可追踪用户的眼球动作,可拍摄深度照片和 3D 视频,6 个麦克风,
用户可以使用手势、眼睛或者语音操作控制。
(图源:互联网)
对于Vision Pro来说,
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硬件的配置,而在于消费者对Vision Pro的定位
:是手机、电脑、平板的外设产品,还是一种替代品。从目前网上流露出来的拆箱视频来看,在佩戴舒适度、应用场景支持这两方面限制Vision Pro在消费端的普及。
首先是佩戴舒适性
,Vision Pro(含电池)重量为1003克,两斤的重量长期佩戴对颈部负担较大,有海外博主发布的佩戴视频显示,Vision Pro佩戴半个小时就会产生疲惫感,即便是采用双头带佩戴,仍然不能缓解佩戴所产生的不适感,这就导致Vision Pro不会像手机、电脑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刚需、高频的生活必需品。
其次缺少现象级应用
,Vision Pro主要应用于消费层面,最大的场景是办公与娱乐,如下棋、打字等功能,数据显示:目前支持Vision Pro的应用主要是100多万个iOS/iPadOS的移植应用,但是这些应用没有一个杀手级应用能在C端形成爆款,从而推动消费者购买。
目前购买Vision Pro的消费者集中在数码极客和科技爱好者,不论是佩戴的舒适性还是整个生态应用的支持,
Vision Pro更像是苹果对未来的探索
,而不会像iPhone那样将整个社会拉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2 头显智能:一直梦想,一路坎坷
其实不论是2012年谷歌推出的谷歌眼镜,还是2016年的AR、VR元年,甚至是2021年的元宇宙概念,可穿戴智能设备,资本、互联网等巨头一次又一次试图将其推向C端消费,但一次又一次的无疾而终。
其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公司、不在于产品,而是整个生态环境。
最早被大众消费者认知的头显产品是谷歌在2012年推出的Google Project Glass,Google Project Glass是“拓展现实”产品,具备同智能手机同样的功能,如拍照、通话、社交分享、听音乐等功能,其便捷性可炫酷兴吸引全球目光,被视为能够取代智能手机。
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1500美元的单价和极度缺少应用开发程序的BUG,使得Google Project Glass更像是面对科技发烧友的产品,
始终无法向消费层面普及
,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图源:互联网)
而在四年后的2016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科技的大爆发
,芯片性能提高、4G/5G的普遍应用……互联网企业纷纷发布AR、VR等智能穿戴设备,国外有微软、索尼、HTC等,国内有暴风影音、抖音、中国移动等公司相继推出智能穿戴业务,推出相关产品。
但从整个使用场景来看,AR、VR等头显设备在消费端基本停留在打游戏、看电影这两个主流场景,并且会因网速传输滞后等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眩晕感等使用问题,
与最初“取代手机”、“成为日常高频产品”的初衷相差甚远
。
语音精准控制、眼球识别标注、屏幕信息显示……曾经每个人希望能够像托尼那样,一个头盔或是眼镜让我们变成钢铁侠,炫酷便捷,让电子设备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但如今不论是AR、VR这类智能穿戴设备,还是华为、小米发布的智能眼镜,因穿戴的舒适性、生态支撑系统等问题,
只能成为游戏机、手机的外围配件。
首款混合现实头显产品Vision Pro
,该产品是技术最先进的可穿戴设备,消费者可通过眼球注视选择APP,通过手势捏合拖动实现APP的打开和页面滑动。
对于Vision Pro,苹果给予了厚望,
将其定位为跨时代的产品
,库克表示:“正如Mac将我们带入个人计算时代,iPhone将我们带入移动计算时代,Vision Pro将会把我们带入空间计算时代。”但Vision Pro是否能像Mac、iPhone一样重新定义一个行业,司库财经认为,这不在于Vision Pro头显产品本身,而在于周边的环境支撑。
1 两大硬伤,苹果Vision Pro颠覆不了行业
在Vision Pro首发现场,库克将其定位为" 空间计算设备 ",并表示
这是“明天的技术”
,坚信这款产品能够掀起头显等智能穿戴设备的新变革。
在整个硬件配备上,
Vision Pro配置豪华
,搭载了桌面级的 Apple M2 芯片以及 R1 芯片,配备高通透 Micro-OLED 显示屏,画面像素为 2300 万,内置 1 个 LiDAR(激光雷达)、2 颗深度相机、2 组传感器,可追踪用户的眼球动作,可拍摄深度照片和 3D 视频,6 个麦克风,
用户可以使用手势、眼睛或者语音操作控制。
(图源:互联网)
对于Vision Pro来说,
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硬件的配置,而在于消费者对Vision Pro的定位
:是手机、电脑、平板的外设产品,还是一种替代品。从目前网上流露出来的拆箱视频来看,在佩戴舒适度、应用场景支持这两方面限制Vision Pro在消费端的普及。
首先是佩戴舒适性
,Vision Pro(含电池)重量为1003克,两斤的重量长期佩戴对颈部负担较大,有海外博主发布的佩戴视频显示,Vision Pro佩戴半个小时就会产生疲惫感,即便是采用双头带佩戴,仍然不能缓解佩戴所产生的不适感,这就导致Vision Pro不会像手机、电脑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刚需、高频的生活必需品。
其次缺少现象级应用
,Vision Pro主要应用于消费层面,最大的场景是办公与娱乐,如下棋、打字等功能,数据显示:目前支持Vision Pro的应用主要是100多万个iOS/iPadOS的移植应用,但是这些应用没有一个杀手级应用能在C端形成爆款,从而推动消费者购买。
目前购买Vision Pro的消费者集中在数码极客和科技爱好者,不论是佩戴的舒适性还是整个生态应用的支持,
Vision Pro更像是苹果对未来的探索
,而不会像iPhone那样将整个社会拉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2 头显智能:一直梦想,一路坎坷
其实不论是2012年谷歌推出的谷歌眼镜,还是2016年的AR、VR元年,甚至是2021年的元宇宙概念,可穿戴智能设备,资本、互联网等巨头一次又一次试图将其推向C端消费,但一次又一次的无疾而终。
其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公司、不在于产品,而是整个生态环境。
最早被大众消费者认知的头显产品是谷歌在2012年推出的Google Project Glass,Google Project Glass是“拓展现实”产品,具备同智能手机同样的功能,如拍照、通话、社交分享、听音乐等功能,其便捷性可炫酷兴吸引全球目光,被视为能够取代智能手机。
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1500美元的单价和极度缺少应用开发程序的BUG,使得Google Project Glass更像是面对科技发烧友的产品,
始终无法向消费层面普及
,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图源:互联网)
而在四年后的2016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科技的大爆发
,芯片性能提高、4G/5G的普遍应用……互联网企业纷纷发布AR、VR等智能穿戴设备,国外有微软、索尼、HTC等,国内有暴风影音、抖音、中国移动等公司相继推出智能穿戴业务,推出相关产品。
但从整个使用场景来看,AR、VR等头显设备在消费端基本停留在打游戏、看电影这两个主流场景,并且会因网速传输滞后等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眩晕感等使用问题,
与最初“取代手机”、“成为日常高频产品”的初衷相差甚远
。
语音精准控制、眼球识别标注、屏幕信息显示……曾经每个人希望能够像托尼那样,一个头盔或是眼镜让我们变成钢铁侠,炫酷便捷,让电子设备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但如今不论是AR、VR这类智能穿戴设备,还是华为、小米发布的智能眼镜,因穿戴的舒适性、生态支撑系统等问题,
只能成为游戏机、手机的外围配件。
版权声明
本文收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