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低俗”带货、“摇一摇”跳转广告等被点名

原标题:中消协发布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电商“低俗”带货、“摇一摇”跳转广告等被点名



徐阳晨

2023年四季度,消费市场持续恢复提升,有关部门多措并举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平台及商家推出多种举措不断提升消费体验。与此同时,部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也引发舆论热议。近日,中消协联合相关部门,就直播电商“低俗”带货、“摇一摇”跳转广告、变种“生鲜灯”等消费维权突出问题进行盘点,做舆论解读。

直播电商“低俗”“虚假比价”套路多

电商主播在带货美妆商品时内容低俗、行为出格等现象,引人反感。此外,一些电商主播存在“虚假比价”争议行为,被质疑有误导消费之嫌。如有主播出示的电商平台同款商品价格截图不完整,没有包含优惠信息;用作对比的其余店铺的销售页面价格截图,实际上高于平台内官方旗舰店的价格等现象。

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直播间内主播等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反映出其对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漠视态度。对此,中消协建议,直播电商平台应尽到自我净化的责任,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筛查、屏蔽涉嫌欺诈、低俗的直播内容。监管部门应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及时对违法违规主体加以惩治。要通过净化电商直播生态,让消费者在诚信环境中理性消费,不被各种套路“收割”。

“摇一摇”跳转广告泛滥令消费者不堪其扰

2023年“双11”期间,“摇一摇”跳转广告泛滥之势引发诸多网民热议。不少网民抱怨,打开一款App时稍不留意就会跳转到另一款购物软件。社交平台上,“如何关闭摇一摇广告”等话题引发热议,不少网民“想关又不能关”,而部分企业不仅没有进一步做好合规管理,反而抓紧推广“摇一摇”跳转广告。

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企业采取多种手段“引流”,需建立在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之上,充分吸纳消费者的反馈意见,采取诸如调整“摇一摇”广告的触发参数等措施改善服务体验,而不是肆意妄为甚至采取侵权手段,引来消费者厌恶。手机厂商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开启用户对特定App关闭功能相应的权限。

变种“生鲜灯”存在屡禁不绝的隐忧

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禁用“生鲜灯”,引发舆论关注。2023年12月初,市场上的商户大多将原本在档口悬挂的“生鲜灯”替换成了正常灯具,但也有消费者反馈称,一些商户采取给白炽灯“穿衣戴帽”等“伎俩”,给生鲜农产品“美颜”,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中国消费者协会呼吁,让“生鲜灯”绝迹,各方还应持续发力。农贸市场等应承担起主要的管理责任,督促商户合法合规经营。监管部门不仅要严惩违规使用“生鲜灯”欺骗消费者的商户,还要适时妥善回应社会各方关于如何界定合规灯具、明确变相擦边情形的舆论关切,以确保“禁令”落地见效,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诱导付费

2023年12月,“爸妈上瘾微短剧”相关话题引发舆论热议。当下,互联网平台均推出大量微短剧视频,其内容存在诱导消费等问题,有网友称为微短剧付费多达数万元,其中不少订单均为自动扣款。另外,因中老年人对使用手机不熟练,在受到“解锁一集只需0.9元”等广告宣传诱导后,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全部剧集。

2023年11月,广电总局宣布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也集体宣布将采取措施打击违规低质微短剧。中国消费者协会呼吁,微短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相关部门需制定更加详细的规范以净化行业生态,影视从业者、平台方也应以责任意识推动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

大学生“整顿”不合理餐具收费

2023年10月,先后发生在山东、河北两地的大学生“饭后带走付费餐具”事件引发网民热议,被称为是大学生“整顿”不合理餐具收费。消费者反感餐具费的缘由是商家并未事先告知,等到结账时才发现多出来一笔不合理的餐具费用。大学生此番“整顿”,也让收取餐具费的合理性成为舆论焦点。

河北、山东等地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均规定,商家应主动提供符合规定的消毒餐具、明确告知消费者收费标准,禁止变相收取不合理费用。由于各地法规条例规定不一,导致一些餐饮乱收费项目在整治风头一过后又再度出现。中国消费者协会认为,大学生“整顿”不合理餐具收费反映出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餐饮商户也应警醒,在服务细节上更应重视消费者权益,而不是为蝇头小利“遮遮掩掩”,在账单上“背刺”消费者。

网红零食“学历造假”导致消费者“踩雷”

2023年12月下旬,上海市消保委对一款标有“东北农业大学”字样的网红零食展开调查,东北农业大学后续回应称,学校不开展对外生产经营工作,学校与商品包装上所标的委托制造商和受委托制造商没有开展过任何合作。这一零食“学历造假”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发舆论热议。消费者反映没想到打着“农科院”旗号的零食有不少竟是假货。

中消协调查发现,此类“学历造假”零食多在电商平台售卖,品类五花八门,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零食“学历造假”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在无形中削减了真正的科研院所产品公信力。中国消费者协会呼吁,消费者在买到假冒科研院所出品的商品时,要保存好相关证据,以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电商平台要肩负起“把关人”的责任,对冒用科研院校名义宣传的违规商家及时采取惩罚措施。
版权声明

本文收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

标签列表